安徽利辛县“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伤”一事被媒体报道后,一周内已让当事人收到70余万元捐款,但随着媒体对事件诸多细节追问,真相终于被逼出了水面。20日,受伤女子的男友张宏宇亲口承认,他对媒体撒了谎,所谓“救女童”一事,完全是他编造的。(北京青年报10月21日)
该起事件中,受伤女子的男友为筹医疗费,编造“犬口救童”事件来博取公众同情,并借此募捐了70余万元,这种欺骗无疑伤害了公众单纯善良的心灵。实际上,类似的事件不是偶然,不久前天津爆炸案发生后,有人在微博上杜撰了父亲在爆炸中身亡的消息,获得捐款近十万元,最终以诈骗罪获刑。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“微公益”理念的推广,个人募捐风生水起,很多受难者选择在网络发起求助,并因此及时获得了爱心人士的救助。不可否认,个人募捐确实为很多困难人士解决了困境,但频发的骗捐闹剧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,这些恶性事件,不仅戏弄了人们的爱心,对举步维艰的民间慈善来说,更是一场雪崩式的灾难。
被捐助者是否涉及违法犯罪我们姑且不论,“犬口救童”这场闹剧,无疑折射出个人募捐存在的制度真空。如何才能让急需救助者得到及时救助,又有效防范骗捐行为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难题。
笔者以为,个人募捐的存在无疑有着合理性的一面,保障募捐的良性发展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:一是强化监管,相关部门应对募捐行为予以审核,帮助网友对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;二是完善管理,改变过去善款直接直接交给受助者或其亲属的模式,转而交给官方慈善组织或第三方机构,由第三方机构对被捐助者进行审核,并确保善款被合理使用;三是谨慎发声,个人募捐行为之所以容易演变成社会事件,最重要的原因是媒体扮演了扩声器的角色,媒体还需谨慎发声,应对募捐人的情况作出基本审核,并承担连带责任;四是完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,提供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的慈善环境,从法治角度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,募捐资金使用、管理不透明,监管不到位、骗捐的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。
善心不应该被利用,希望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,我们的慈善事件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,不会再让公众的爱心打了水漂。(枞阳法院陈杨进)